TANG Ying Chi  鄧凝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[Artwork] [Review] [Writing] [Archive] [CV] [Artist Statement (English/中文/日本語)] [Contact]

前言

鄧凝姿

 

一九九八年舉辦了第一次探討素描和女 性藝術工作者創作的展覽,展出的作品大部份都是關心社會和女性自身問 題,並用簡單的物料和低限度的視覺效果表現出來,對素描作了輕描淡寫的描述。

事隔數年,筆者又再重提舊事,試圖對 素描作多一次的探討。

是次展覽的內容,仍然環繞在素描的定 義和意義上,希望藉著參展者互相的交流,引來更多有啟發性的概念。至於 借用晉人陶潛的桃花源記,無非是想了解人對現代藝術的追求和嚮往是甚麼?

是次邀請了共九位的藝術工作者。他們 各自有自己專長的創作媒介和藝術追求。

楊秀卓 ( 多物料 ) ,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活體驗,他擅於用直接的手法、簡單的視覺效果去批判社會不公義的事情。 林嵐 ( 雕塑 ) ,其充滿想像力的作品,除改變了物料的固有狀態外;還把觀眾帶進活潑的藝術世界。 林慧潔 ( 多媒體 ) ,在自身經驗與自我影像再造的經驗中尋找自我和藝術意義,其充滿感性的作品卻具批判力。 曾翠薇 ( 繪畫 ) ,她將顏料變成她的筆、她的手,把當下的感覺和心中的意境融合在一起。 黎明海 ( 繪畫 ) ,堅持相信畫筆、顏料和帆布可創造無限的藝術體會,其悲天憫人的作品的確感動了不少人。 鄧凝梅 (多 物料),在誇國界、全球化的視野下,她仍然關心少數族群和家庭單位的事情。 張康生 (錄像),相信 科技和人性是沒有抵觸的,他的作品充滿對人性熱情的期望。 余偉聯 (繪畫)他在繪畫作品中加入立體 的物件去詮釋二維的繪畫觀念,將歷史、文化和個體的經驗重新建構。 鄧凝姿 (混合媒介),將藝術的 媒介變成溝通的管道;將社會的發展看成人生的體驗,肯定藝術的功用。最後是藝術史學家 黎美蓮 女 士,她是次的稿件是從西方的角度去分析素描的發展。

希望藉著這個展覽,讓我們對藝術有更 多的信心和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