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NG Ying Chi 鄧凝姿 |
不中不英 鄧凝姿
香港藝術館主辦的 「不中不英」展覽正在展出,共有六位藝術家的作品 , 展期由 2007.3.23-2007.6.3. 香港人大慨不會太抗拒這個「不中不 英」的形容詞,甚至會覺得是一種特色;至於客觀性是否屬實、又或原因何 在,在這裡實在不能作詳盡的探究了。然而文字 / 語言作為民族 / 文化的特色、或身份認同,卻有具體表現。例如我們不會找到一成不變的文字 / 語言,它們會因著時間和人類的作業而衍生更多的意義,甚至出現新的文字,然而在這裡,也不會討論文字發展的問題,縱使展出作品用了以文字語言作為創作題材。 「不中不英」:以文字語言作為引導 思考族群的特色,放進視覺藝術的形式中,探索其意義,大慨這個方向可以 是這篇文章對應展覽的討論焦點。 先從藝術家的作品開始,找出他 / 她們對文字語言和視覺藝術的看法和意念。大抵上,我把他 / 她們分成兩組,第一組是先思考文字語言,然後再以圖像貫通其意思。如卜玉珍、黃琮瑜和李慧嫻的作品。 卜玉珍很明顯地思考著翻譯英文後的 中文字意思。翻過來的字有些還可維持中文的解釋;有些便要參考原來的英 文字音調。作品的視覺以認知和解讀作為基礎慨念,不懂中英文字的人是不明所以的。黃琮瑜也是了用認知的知識、加上符號的形式作為表達的手法, 文字是強化了的圖像、是重複的表現。李慧嫻用英文的閱讀方式套在中文字上,產生有趣的意義,然後再用圖像去描述趣味的所在,圖像與文字的演繹 同等有趣,兩者有時可以獨立存在。三位藝術家利用文字語言,作為一種手法,去讓圖像變得更有意思。 另外的一組,以經驗出發,去思考文 字語言和生活文化的關係。曾建華的生活俚語融合在堂而皇之的空間內,文 字語言是甚麼,根本不是一個問題;作品讓人思考文字語言的本義在那裡變了質。洪強的互動作品,文字語言隨人的影像走動和結集,產生變化,他同 樣地也思考文字語言的本質性問題。程展緯以本身文字語言為名,透過交流,再一次鞏固彼此自身的文化,這一種看似輕鬆卻又相當嚴肅的態度反而表 達出文字語言的重要意義。這三位藝術家對文字語言作了反省,透過理性的思考,陳述了在日常生活中對文字語言的看法。在這裡,用了甚麼創作媒介 並不重要,最重要是作品表達了一定的內容。 用某些框架去承載香港藝術的內容和 意義,無疑是多了一些實質的感覺,例如是次的「不中不英」題目,然而香 港藝術長期缺乏文字語言去追究和延伸視覺的抽象意義,「不中不英」只可以是提供了片面和模式化的形象。 正如展出的藝術家,他 / 她們深受其他文化的影響,無論是採取即時套用或進一步去揭示深層的問題;無論所用的是漫不經心或隆而重之的做法,他 / 她們都有著一些自己的信念和想法,這些藝術意念可以是「不中不英」文化下的副產品,經歷時間後,會發展成有內容的事物;但在框框之下的作品,很容易受表面和理所當然的狀態 所影響,無法顯示出它真確及多層次的一面。如此,香港藝術仍然是蒼白一片。
|